为深层次推进本科课程改革,持续稳步提升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1月10日,我校召开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专题会议暨国家一流课程(设计基础)教学汇报及研讨会。副校长李彤,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教务处主要负责人、设计学院主要负责人、各教学单位分管教学负责人,设计学院、数字艺术学院相关教师及教务处相关人员参加。会议由李彤主持。
学校第七届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副主任、课程主持人邬烈炎首先介绍了《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历程与教学现状。他以艺术设计学科的形态演绎与概念转化为参照,详细梳理了设计基础教学的七个发展阶段:自课程初始创设理念的萌发,历经漫长教学实践的反复雕琢,条分缕析地展现出该课程演进至当下状态的全过程,并最终形成目前的“主题型/综合性”课程体系。邬烈炎还介绍了2009年国家精品课程中的五大基础模块,以及2020年一流本科课程的现有发展模式、课题阶段以及教材内容。
设计学院副院长周庆介绍了课程改革发展动向及课程改革计划。他从专业方向调整、课程内容更新、课程结构优化三方面进行阐述,介绍了集体备课制、课程展和院级教学委员会的教学组织工作情况。并以教师的课题设计和学生的课程作业作为典型案例,从八个方面解读了最新数智技术及媒介方法对于设计基础教学的重大改变,并提出了今后课程进一步改革的方案。
教学汇报环节,承担设计学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六位任课教师深度展示了课程在培育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方面的效果。通过详实的课程切片记录,全方位、深层次地呈现出《设计基础》课程于日常教学实践中所蕴含的学理魅力与实践价值。
与会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们充分肯定了《设计基础》课程,认为该课程具有一定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设计思路,体系完整、结构缜密、内容丰富,集体备课机制特色鲜明。对学生设计思维的训练,具有一定的课程示范性。在进一步研讨中,教学督导们从教学目标的精准锚定到教学方法的优化路径,从课程设计的系统化分析到集体备课制的组织管理,从探究学生的学习能力到如何激发课程的趣味性,从青年博士教师的培养到课程跨学科、跨专业的再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优化建议
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张健表示,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对于学院的长远布局、可持续发展、卓越人才的精心培育均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学院将对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她提到,学院拟于下学期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议,聚焦专业架构的优化调整以及课程体系的精细优化,展开严谨、科学的论证,希望在督导专家的精准指导下,推动学院教育教学工作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李彤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设计基础》课程呈现出诸多显著优势:一是学理性,该课程在内容编排层面,精妙且充分地彰显出授课教师的前沿教学理念与深厚学理功底,且课程紧密贴合学生的个体学习状况动态调整,极具灵活性与适应性。二是适时性,从宏观视角审视,专业架构的规划以及课程体系的设定,精准对标时代发展脉搏,时刻关注行业动态与社会需求变化,确保所授知识与当下发展潮流同频共振。三是开放性,从纵向维度剖析,课程具备连贯且持续延展的特性,其构建起的脉络能够源源不断地向外拓展知识边界,为后续进阶课程筑牢根基、铺设稳固的知识阶梯;从横向维度观测,课程一方面坚守课程名称的字面本意,夯实基础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又极具前瞻性地将学生主体地位置于核心,致力于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潜能,让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
李彤强调,对“基础”与“专业”这两个关键概念进行精准界定至关重要。伴随时代更迭,学生的知识储备持续扩充、认知结构逐步升级,过往未被纳入基础范畴的部分知识内容,在当下全新的教育语境与知识生态中,极有可能已转化为支撑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础性要素。因此,教育工作者需时刻保持敏锐洞察力,动态调整教学理念与课程内容,以契合学生成长及教育发展的新需求。(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设计学院)